坚守“医”线护健康

李爷爷欣然点赞
□通讯员龚波 王鑫悦 姜云飞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文/摄
新春佳节,当人们阖家团圆时,众多的医护人员仍坚守在岗位上,担当着市民的“健康守护神”。诊室里、产房中、无影灯下、仪器设备旁……他们用行动集下一张张“敬业福”,用坚守换来万家灯火的温暖与璀璨。
急诊科的年夜饭
年三十儿意味着团圆,而生命的无常不会因为这个喜庆的节点而改变自己的节奏。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徐蕾,年三十儿这天的岗位是抢救室,把这里的每一刻称为生死时速,一点也不夸张。
除夕当天,徐蕾从早上7点接班到晚上11点换班,这个年三十儿的年夜饭,需要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快速吃完。
“当医生十年,八次除夕都是在医院过的。这八次,每次吃医院送来的年夜盒饭时,都会被突然来的急诊打断。”徐蕾说道,吃饭能等,救人不能等。在急诊科,那些被送来的急症及危重病人,往往就在生死一线,对他们而言,抢时间就是抢生命。
就在不久前,她刚刚对一个30多岁的呼吸、心搏骤停病人做完2个小时的心肺复苏,“看到患者的心跳恢复了,我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了。一次成功的抢救,也许就能让患者有机会和家人共度更多个春节。我想,这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。”徐蕾说。
三年没回家过年
春节,ICU(重症监护室)是医院里最为忙碌的科室之一。
吕坤东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男护士,2019年入职,老家在河北衡水,因为工作原因,近三年,他未回老家过年,始终坚守在一线上。
除夕,趁着吃午饭的空隙,他拨通了家人的电话,在视频里和家人“云团年”。
“吃饭了吗?”视频那头,妈妈关切地问吕坤东。
“正吃着呢!医院给我们准备的午饭,啥都有,很丰盛。”
“给你看看奶奶。”妈妈把镜头对准了吕坤东的奶奶。当一头银发的奶奶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刻,吕坤东的眼眶红了。接着,爸爸接过手机说:“等天气暖和,我们过去看你。”此时,这个大男孩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。
三年没有回家,吕坤东很想家。
记者问他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,他抹着泪说道:“有遗憾,但从没觉得后悔。把病人服务好,看到病人转危为安,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。”
群里24小时待命
“胸痛几时开始,痛了多久,心电图完善了没……”正月初三晚上,一位84岁的老人突然感到胸闷、胸痛,大汗淋漓,120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将老人送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。
经检查,老人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,立即送入导管室。术中发现患者血压85/40毫米汞柱,为保护心脏植入IABP泵,心内科的医护团队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搏斗,终于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。
该院心内科医生表示,春节是心梗的高发期,心梗的救治就是和死神拼速度。为此,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们,没有回家和亲人团聚,加入急性心梗介入手术的备班,24小时待命,只要网络上的“胸痛群”一发消息,介入医生和护士立马进入“备战”状态。
据悉,春节期间,该院共收治24名新患者,成功做了15台急诊手术。
让患者感受家的温暖
“祝你生日快乐,祝你生日快乐……”农历正月初五一早,欢快而温馨的歌声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响起。原来这天是该科患者李爷爷90岁的生日,科室医护一起为李爷爷祝寿,护士长李群更是代表全科为老人送上了生日蛋糕。
去年年底,家住樊城区的李爷爷在家不慎摔倒,导致“左股骨转子间”骨折。入院后,院长廉凯带领手术团队详细评估李爷爷的病情,为他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,术后李爷爷一直在骨科二病区进行康复治疗。
治疗期间,细心的管床医生周云烽偶然得知正月初五是李爷爷的90大寿,便与护士长李群商量,提前准备了一个寿桃蛋糕。“没想到住院期间还能像在家里一样过生日,医院的服务太暖心了!”李爷爷点赞说道。
同样是初五,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也上演着暖心故事。护士长刘贵琴拎着精心准备的爱心午餐和水果,慰问科室值班的医护人员。
新入职的护士张文彬品尝完护士长送来的爱心午餐后,激动地说:“这些菜,我吃出了妈妈的味道。”
除了为同事送爱心午餐,刘贵琴还为家在河南,今年不能回去过年的男护士宋飞波准备了香肠、牛肉、饺子等年货。宋飞波表示,虽在异地,但感觉像在家一样,温暖又感动。
(2022年2月7日《襄阳晚报》)